点击链接看前篇:华融配资
反观李铁军,虽然对陈赓侦听他的电台有所了解,但基本不设防,照旧在电台里指挥各部行动,甚至还自吹自擂地说:“我知道陈大哥在听我的电台,但我要告诉他,我已经发现了他的主力,我要来歼灭他了”。
观之令人无语。他对陈赓两个旅一反常态向西机动,也缺乏战略层面的判断,没有根据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承压而判断陈赓的基本进兵方向必然是向东、向南而非掉头向西,只是就事论事让对手牵着鼻子走。
牵牛目的达到后,陈赓转向屠牛。
此时郑州方向的孙元良兵团向南压过来,华野3纵也加入战团配合陈赓作战,陈赓将战场设在遂平县和西平县之间的祝王砦和金刚寺,将李铁军的兵团部和整编第3师割开吃掉。整3师继鲁西南战役之后第二次被全歼,两个旅长全部阵亡,李铁军和整3师长李楚瀛跑掉。
这个李楚瀛也李铁军同岁,也是黄埔一期生,还是广东同乡。此人反共极为顽固,1949年下半年在广东连县建立反共基地,丧心病狂地颁布了“十杀令”,在风雨飘摇之际仍然如此恶毒,逃出连县时还企图把自己故乡付之一炬。后被解放军俘虏,公审后枪决。
李铁军经此一役彻底丧失心气,在军界基本再无作为。退台后无甚权力,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定居,2002年才去世。彼时陈赓已谢世41年,世事苍茫,人事如此,一何可言。
四、洛阳捉学弟
1948年3月洛阳之战,是陈赓南下又北上作战历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吃力、被华野暂时掩盖风采的一战。
洛阳守军青年军206师华融配资,地位很高,是蒋经国一手推动组建的部队。206师原本只有3个团万把人的兵力,邱行湘到任后大量扩军,增编为6个团2万余人。
中将师长邱行湘是黄埔五期生,当过蒋经国的副官,要资源有资源,要地位有地位,要脾气有脾气,这样一个将领守洛阳,抵抗意志极为坚决,部队士气也高。很不好啃。
当时洛阳以西的胡宗南部队都在向关中收缩以应付彭总的攻势,郑州方向的部队关注点都在平汉线,洛阳是孤城,邱行湘以必死之志到此坚守,注定了这场攻城仗不好打。
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没有办法取巧。邱行湘兵力少,只守而不出城反击,什么运动诱敌、分割包围、迂回穿插,统统无所施其技。
当然,如果让陈赓独立率部攻打,早晚也能打下来。问题出就出在需要两军配合,中央还电令陈赓兵团由陈唐兵团统一指挥。但从客观实际讲,论对洛阳的了解、论两兵团的地位、论资历优势,都是陈赓要强一些。
当然,要逐个纵队论,华野3、8纵都比陈赓兵团9纵强不少,但在4纵面前似乎又有些差距。陈赓兵团长期独当一面,实战经验和自主战略筹划能力强于陈唐。所以实战中,陈士榘并没有真敢指挥老大哥陈赓,而是两家商量着来。
说到底是有点些别扭的。
打城的任务分配,陈赓选择了难打的西面,洛阳城的主要防守工事以西工为最强,陈赓啃的很吃力。没办法,陈赓兵团虽然有战略兵团的地位,却一直是穷着过日子,没有太好的渠道补充重装备,打国军第二快速纵队,缴获装备都在刘邓大军手里,南下大别山又都抛洒了一路。不像华野打全歼国军多缴获多,一将手里握着第一快速纵队的装备,其他像整72师的、整74师等等的装备,榘参座没少帮着3、8纵划拉,其装备水平超过陈赓兵团。
这场战斗基本就是意志、力量的对决,陈赓虽然打得苦,却也没放一点破绽给邱行湘。邱行湘一直重点防的就是陈赓部队,把其重点放在西南方向。
西面城外有周公庙和西工的防御工事,陈赓起初想把这两个地方打掉之后再进行总攻城门的战斗。但榘参座不同意华融配资,陈赓无奈只能冒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强攻西门。
攻西门的是4纵最强的10旅,当年老386旅发展起来的,由于前后都有敌火力,部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设若是陈赓自己指挥打洛阳,10旅决然不会这样用。
攻打洛阳首功,最后记给了华野3纵。
邱行湘在洛阳城中的核心工事守到最后,最终被大炮轰塌,邱本人被4纵10旅活捉。
五、南坪集黄埔生之决战
淮海战役激战黄维兵团,堪称黄埔毕业生的对决。
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黄埔一期)、副司令胡琏(黄埔四期)、18军军长杨伯涛(武汉分校第七期)、第10军军长覃道善(黄埔四期)、14军军长熊绶春(黄埔三期)等等。
中野以全野之力围堵黄维兵团,1、2、3、6等纵从大别山转出时,皆已受损严重,元气迄未恢复,所以重任交给了陈赓兵团。陈赓在阻拦黄维兵团中使出浑身解数,又是迎头硬顶,又是背河设阵,又是逐河而围,以居于劣势的兵力和火力,把黄维兵团困在浍河一带,基本上掐断了黄维兵团东向与杜聿明集团会合的希望。
黄埔生各有千秋,水平有高下之分,但国共双方都做到顶级的几位,智商水平、能力境界从绝对值上看都差不多。只是身处不同阵营,不同平台赋予了不同资源和成长条件,所以徐向前元帅和101是所有黄埔学生中成就最高的。这是正义路线、先进军事思想和政治体制加成导致的,而不是徐林等人先天智商水平超过国军那些同学们多少。
同是黄埔一期生之中,国军方面水平最高的大概是关麟征和杜聿明,关麟征胜在威望高、成名早,杜聿明胜在智谋第一。
解放战争杜聿明是国军各将领中最受常凯申特级上将倚重者,东北作战初期,一度把101追的大败亏输。
在山东时,亦能根据双方力量布势,提出过许多切中要害的办法。
我们不能因为人家败了就全面否定,说他能力不行,说他只会打顺风仗,一将的评语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看的,并不能以此评定杜聿明的全部。杜聿明野人山的惨痛失利,固然也有愚忠思想导致,但说到底,还是常凯申特级上将亲手打造的古怪忠君体制造成悲剧。卫立煌在东北企图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那一套,但在常特屡次威压和东北的中央军将领打横炮之下,卫立煌也顶不到底。孙立人带一部兵力跑到印度,这是他船小好掉头,一师之众就算带歪了也罪不至杀头,杜聿明身处那个位置,违抗军令的代价着实太大。
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跨阵营、跨国甚至跨政治文化体系的对比,除了首脑级人物(例如刘项、伟常、希特勒与邱吉尔这种可以直接对比),其他等而下之者,若是拿对手来比较似乎不是特别客观,因其背后拥有的资源、体系、风格不尽一致,其绝对实力水平有一定折扣。最好是根据具体历史人物,在本方阵营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来判断其真实实力。洪承畴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松锦大战丧师陷身,更多是明朝内部的决策体系和政治运行系统已经崩溃,而非洪承畴本人实力比不过多铎、豪格等。
具体到杜光亭,就以他提出的,置黄百韬兵团于不顾,集中全力西进与白崇禧合击中野,这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战略谋划。可惜在国军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他的很多高明设想无法实现。客观地讲,这和粟裕谋划的小淮海、大淮海等战略设计,大抵是同一个水平的。
正是从这个维度看,光亭在掌握更多资源、站位更高(实际上的战区指挥官)的情况下,其展现出的战略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并不输于他的同学陈大哥(光亭比旅长小一岁)。
陈赓篇暂时完结。各位若还有想讨论旅长话题的,可在评论区抛出话题,鄙人组织组织史料,仍可继续旅长话题。
下期预告,将插一篇关于解放军和日军战术对比的,切入点正是杜光亭指挥那场昆仑关之战。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